企业高层在介绍工厂整体情况时,都会不由自主炫耀万锭用工已经达到多少人以下,似乎用工少就一定意味着水平高。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厂家,并不具备减人条件。
目前纺纱企业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基于成本压力,每年按百分比减人,而技术改造未能跟上。另一种是经常招不到人,细纱车间缺人开不齐车,尤其是节假日、高温季节,或不断增加运转操作工工作时间,从8小时增加至12小时,或以增加薪金为筹码,盲目扩台,最高工资突破9000元/月。设备还是那个设备,但维修工却减少了,有的6人负责36台车,有时仅剩下4、5个人,工人工资增加了,但设备维修质量却没有提升,故障率、断头率增加,就只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甚至部分企业缺人时,有用管理层替代工人的现象。这种恶性缺人不仅造成管理混乱,而且会使人员流失加剧。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选用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有自我诊断、自我监测功能的智能化设备来替代人工,且使用效果表明,尽管用工少却能够生产出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
设备稳定是基础
纺纱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80年代初一般万锭用工均在200~300人,虽然过去国产设备性能远不如现在,但老设备强调细致维修,强调设备状态,通过多用工、分解管理来保证设备运转质量。
近年来,技术进步大幅解放了劳动力,清梳联、自动络筒、自动换筒、自动运输设备等新型设备的推广使用工明显下降,加上细纱集体落纱长车推广,大定量、大牵伸、大条桶、大卷装、无包卷整体换桶、换粗纱等技术的密集运用,使用工水平一降再降。这是我国纺织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但并不等于每个工厂可以随意减人。
据了解,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型纺纱企业还在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A字设备(估计这个比例占50%以上),这些A字设备属于低档次设备,生产效率低,故障率高,维修频繁。之后发展的FA系列产品采用了变频器、显示屏、工控机等初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中等档次。市面上还存有大量非标准FA系列,甚至无型号设备,此类设备开始半年至一年故障较少,平稳2~3年后故障开始逐渐增加,如果此时减少维修工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就是近几年推出的高性能纺纱设备,新型清梳联、集体自动落纱细纱机、粗细络联、自动络筒机、自动运输装置等大量采用性能可靠的器材,自动化程度高,维修方便。
不少企业愿意花巨资进口设备,其中很大原因是其故障率低,即便使用3~5年后,只要按厂方说明书去维护也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
操作优化重细节
除了设备因素,要综合调度企业资源,处理好节约用工和稳定员工的矛盾,采用柔性激励措施,才能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保障产量和质量的最优化。
加强用工管理的细节化,操作项目可分离,例如挡车与换粗纱分离,采用集中换纱。细纱挡车与部分清洁分离,扩大层次,减轻工作强度,也能适度扩大看台能力。综合上述措施,中支及以上品种的工作量可达到 30~40台/人,也可合并,使用集落细纱机长车,保证在断头率、留头率前提下,集挡车、落纱于一岗,在保持挡车看台量不变条件下,取消落纱工种,提高操作工巡回速度,用“手扶刹车式踏板滑轮车”挡车,加快巡回速度,提高接头效率和接头质量,尤其对环锭纺及转杯纺长车扩大看台十分有效。
维修管理很关键
纺纱企业装备维修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传统设备维修模式。保全工对设备进行巡检,做到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和精密点检或者重点点检。做得更细的则是坚持“区域包干到队、责任包机到人、全天任何时段确保设备完好”的原则,“五包一挂”包干责任制,“五包”即包产量、包质量、包完好、包消耗、包安全,“一挂”指个人工作业绩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
山东聊城冠星纺织集团仍然坚持传统设备大修制度,做到周期维修与状态维修并存互补。每年开展设备运转操作比武,重奖创新人才,狠抓预防性维修,防止夜班故障,并通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效果很好。
另一类是采取精益化状态维修模式。纺织设备管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用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如TPM“全员生产维修”,实行精益化设备管理。所谓精益化设备管理,就是用精益思维、精益方法,追求无故障安全生产最高境界,形成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和主动检修融为一体的设备管理方式,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
这种维修模式是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推行的设备维修新模式,是基于设备本身有在线检测装置、人机对话、数字显示故障、远程监控,及配置的器材零部件安全、可靠、耐用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引用点检与无故障状态融为一体的维修模式。通过改革传统大小平车,重点检修,降低保全保养用工成本。无故障状态维修的核心是事先检测事后控制,是贯彻计划状态维修和随机状态维修相结合的维修管理模式。它不仅解决了过去设备反复频繁维修的资源浪费,还可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国内不少大型纺纱企业在精益化状态维修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以上两种维修模式不管采用哪一种,只要扎实推进都会有好的效果。用工是按“事”定人,是以满足产品质量为前提,如果先把用人指标压下来,势必会使原本该做的项目没有做到,最终可能因为产品得不到客户认可影响企业的生存。
有的企业做得很扎实,不仅加强技术改造,针对关键工序、关键设备故障率高的部位追求零故障、零维修和价值流创造,强调对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而且每年年初对上年设备、品种及管理情况进行论证,合理就适当减人,而不是设定必须达到多少用工指标。有的企业工作做的不够扎实,就要先把基础工作做好,不要一味减人,否则不仅达不到减人增效,甚至自断前程。
总之,只有较好的纺纱技术加上基础工作做扎实,做到台台车有人管,人人有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率与效能,才能减少用工。纺纱企业节约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同提高效率、加强细节等多个方面结合,夯实管理、技术、设备等基础,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