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印染资讯 成功案例

诱惑力来自于更大参照系—中国非织造布十强: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

发布时间:05-12 13:44   来源:印染在线  点击:

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全球时尚流行趋势是由媒体推动的,其他专业领域亦是如此,据说国际非织造布40强评选就是媒体策划执行的成功案例,不久由英国和日本两家媒体合办的亚太技术纺织品论坛也将登陆中国,由此看出媒体的第三方公正性和配置行业资源的专业作用正蓄势待发。

自5月28日《中国纺织报》和《技术纺织品》联合发布“中国非织造布10强”评选通知一个月来,向主办方产业用纺织品协会询问相关事宜的企业络绎不绝,其心态大抵出于对自身参与评选是否符合标准初步测试。虽说此次评选硬性财务指标权重很大,最终胜出者凤毛麟角,但是评选体系5个维度的设立又为“强者游戏”搭建了行业生态。

行业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多样化诉求是此次评选需要兼顾的立意,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无论是为赢得项目资金支持、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标准制定骨干,还是藉此征服资本市场、形成国际业界互认,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都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育生成。

五个维度考察实力

与两年前首届“中国非织造布10强评选”相比,本次活动在评价体系和遴选方式上凸显专业性和权威性。李陵申告诉记者,其专业性体现在多指标体系建构上,而权威性的树立不止来自于前期数据系统的完整、专家评审程序的公正透明,还在于后续品牌推广和案例集成,以及通过中国非织造10强与国际非织造40强比较进一步总结优势与差距。随着协会部门建制和服务行业的理念日臻完善,本次评选活动在如下5个方面可圈可点:

充分准备精心策划。本次活动提前半年开始头脑风暴,多方面征求意见,在支持媒体的积极参与下形成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对评选标准和指标、重点企业筛选、前期预热宣传、入围企业跟踪报道、评选结果发布乃至后期深度产业分析都有提前部署。

评价指标科学合理。本次10强企业评比,一共设置了企业规模和效益、装备和研发创新、市场和品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等5大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全面考察企业实力,最终评选出非织造行业内综合实力最强的10家企业。

组成强大评审团队。邀请行业资源库中的资深专家学者、下游领域用户组成评选专家组,还特别邀请国际背景专业人士加盟,借助他们对技术前瞻性和国际非织造40强评选规程的熟知,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比。

全面塑造国际形象。除了评审团队加入国际面孔,本次评选还将在10月25日中国国际非织造布会议上公布奖项结果,在跟国际企业交流互动中营造品牌认知度。

形成媒体监督机制。专业媒体在全过程跟踪评选的同时,不仅将对10强企业进行详细的产品结构调整、设备和研发能力、经营和管理理念分析,而且将在今年年底结合行业“十二五”中期检验集中编写“非织造成长型企业优秀案例报告”。

有猜测证明有期待

“谁有可能成为10强”的猜测从评选启动就没有停止过。经济指标的限定让不少企业首先从主观上将年均销售收入、年均产能目标缩小到一定范围,因此申报10强的企业不可能是海量的概念,体现出来的一定是行业“顶尖”。但是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设计也为更多有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提供了进入优势序列的机会通道。通俗地说,10强和20强、20强和30强的差距并不会太大,两年后再来评选很可能在他们之间重新排序。

说到10强会想到谁?是集群龙头?还是上市公司?答案可能恰恰相反。实际上只有一部分产业集群是大企业主导,那些中小企业集聚的集群龙头不一定强过单一企业;上市公司参评意愿或许不浓,反而是准备上市的企业更希望藉由奖项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10强企业将怎样构成?这和非织造行业的几种分类特征密切相关。在产业用纺织品16大类应用领域中,有9到10类都涉及非织造布,而且从趋势上看越来越有交叉,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应用领域的非织造布分类,但是根据总量仍然可以判断企业在哪个领域的使用比重更大。从主要非织造布技术种类所占比例来看,纺粘49%,针刺18%,水刺9%,参评和胜出的企业比例也将基本因循这个结构规律。此外,出口企业和内销企业、制成品企业和半成品企业谁的地盘更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行业力量制衡的关系。

至于有人猜测自报财务指标不如第三方申报能够确保真实性,李陵申认为大可不必担心。根据企业的设备配置、产品种类和产能情况,专家组和行业协会在实地核查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给出修正意见,强调经济数据以企业财务年报为准,获奖证明如实出具,骨干人员学历构成真实可信,最主要的是对产能和销售数据都要进一步核准,届时纺粘、针刺、水刺等相关分会将对各自所熟悉的企业给出客观评价和意见。

“强”体现在哪里?

10强评选释放的正能量毋庸置疑,由此反衬出来的“不强”必然引发后续思考。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非织造布规模以上企业771家,算上规模以下总共几千家企业,行业集中度如此不高,胜出的10强企业难以真实反映行业全貌。

李陵申说,单就数量规模而言我们和国外就有很大差距,像土耳其不过有50家非织造布企业,但是他们的龙头企业比中国的第一名还要大。我们评选出来的10强企业,可能顶多有一两家能进入国际40强。中国非织造布10强的平均规模、平均研发费用、平均专利数量、5个维度单项成绩,在跟国际40强的比较中更能清楚地看到差距所在。

如果一定要给“强”下个定义,李陵申认为,简单意义上的强体现在数量规模,深层次的强体现在精细化管理和研发能力,“我们的非织造企业其实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却因为注意力过多放在数量规模增长而制约了接近目标的速度。”

国外企业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明显强于我们,更善于把握产业用纺织品的轻量化、功能化、可循环、可持续等趋势,最终表现为产品的品质和价格都优于我们。国内企业不太注重产业链基础研究,产品附加值总也上不去,进口价格高于出口价格1.8倍充分说明高端产品我们还需要进口。我们的产品在全球非织造布交易市场每公斤单价较低,跟刚刚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同一水平,这和我们近十年高速发展极不相称。

“强”不仅仅局限在生产端,倡导产业链价值最大化也是此次评选的题中之义。李陵申表示,设备和原料供应商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非织造布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希望通过“优秀供应商”评选从中遴选出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品质量稳定、服务优质高效的企业结成紧密伙伴,这既是对供应商的一种认证,也是今后良好合作的开端。


  • 下一篇:
  • 上一篇: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在线投稿

头条推荐

在线投稿